“儿献身真理,早具决心,苟义之所在,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,父母兄弟环泣于前,此心亦万不可动,此志亦万不可移……”“同学们,大家好,我要讲的是一位来自咱们家乡的革命烈士——何功伟的故事。”近日,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柏墩中心小学的教室里,一场特别的红色班会活动正在进行中,桂花镇文化站站长吴剑经常会来学校,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朗诵何功伟在狱中写给父亲的信,解读何功伟的英雄事迹。
何功伟,1915年11月21日出生于湖北咸宁柏墩乡中田畈村。1933年,他考入湖北省立武昌高级中学,中学时期,他在武汉积极参加“一二·九”抗日救亡运动,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活动,在抗日救国的浪潮中,一步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1936年,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,随即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,参与湖北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,为党培养了不少在农村工作的骨干。
鄂南是通往湘赣的走廊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1938年7月,何功伟在家乡重新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,建立了咸宁中心县委,后改为中共鄂南特委,他任书记,并建立抗日武装,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。武汉、咸宁沦陷后,鄂南地区成了日寇的后方,他指挥各地游击队在丛山密林里进行军事训练,多次伏击日寇,打击汉奸特务。
1939年9月,何功伟调任湘鄂西区宣传部长,后任湘鄂西区委书记、鄂西特委书记。他跋山涉水,深入基层秘密党支部,传达中央的指示,宣讲《论持久战》,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注意对反动派的斗争策略。他带领党员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,到敌特势力相对薄弱的偏僻山乡,用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。
当时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恶化,党的白区工作更加艰苦。何功伟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,结合鄂西的实际,认为对党员进行革命气节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。1941年1月20日,由于叛徒出卖,他不幸被捕。在狱中,他始终坚信党的事业必胜,严守党的秘密,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,经受了严刑拷打,挫败了敌人的“劝降”伎俩和“感化”阴谋。
何功伟在给妻子的诀别书中写道:“告诉我所有的朋友们,加倍努力吧!把革命红旗举得更高。好好地教养我们的后代,好继续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。”同年11月17日,不到26岁的他含笑告别战友,在临刑的100余级石板路上,敌人放言只要何功伟回一回头就不杀他,但遍体鳞伤、拖着沉重脚镣的他义无反顾,高唱《国际歌》,慷慨就义。
何功伟等同志牺牲的消息传到重庆后,周恩来在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宣读了何功伟的遗书,并向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。毛泽东致电周恩来,指示南方局要为他们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。1942年6月,延安各界在八路军大礼堂举行了追悼会,延安《解放日报》发表《悼殉难者》社论。
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,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。百余年来,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甘愿舍生忘死、前赴后继,他们的英雄壮举、感人事迹可歌可泣、激励后人。
何继伟,是何功伟在狱中给自己从未见面的儿子取的名字,意为继承革命事业。在2023年中共恩施州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电视专题片《绝不回头——记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》中,何继伟说,1978年他到恩施去重走父亲走过的100多级台阶,他想了解一下看看,如果父亲那个时候回了头能看见什么。在情感与信仰的抉择中,父亲作出了选择。
1990年,咸宁市建成何功伟烈士纪念园;何功伟故居、纪念园被湖北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咸宁市咸安区原桂花中学更名为何功伟中学;千里之外的恩施州,也修建有何功伟烈士陵园,烈士就义长眠之地恩施方家坝村更名为何功伟村,方家坝小学也被命名为何功伟小学。
恩施市小渡船街道办事处何功伟村党支部书记方尔雨介绍,该村被确定为2023年度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,红色旅游路线的打造,让该村成为恩施各个学校远足和研学的场所之一。每年接待师生5万多人,红色足迹成为青春课堂的延伸。
驻足于何功伟烈士纪念园,每年清明节、桂花开花的季节,都有党员群众自发来到桂花镇,缅怀这位坚贞不屈的“青年楷模”。桂花镇柏墩村党总支书记何立坚说,该村是烈士的故乡,是一块红色的沃土。桂花种植面积大、品种多,数百棵百年古桂树傲然挺立,有“桂花之乡”的美称。当地将持续擦亮“桂花红韵”党建品牌,讲好“红色故事”,引导党员群众从革命先辈先进事迹中汲取向上向善力量,营造红色传承、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。
(原载2025年6月21日《农民日报》第4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