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共卫生 > 健康教育 > 毒蘑菇有哪些认知陷阱、如何急救?

毒蘑菇有哪些认知陷阱、如何急救?

索引号 : 000014349/2025-10575 文  号 :

主题分类: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: 咸宁日报

名 称: 毒蘑菇有哪些认知陷阱、如何急救? 发布日期: 2025年04月21日

有效性: 有效 发文日期: 2025-04-18

毒蘑菇有哪些认知陷阱?

随着气温回升和春雨滋润,山林间的野生蘑菇开始进入生长高峰期,这些看似寻常的菌类中,暗藏着多种有毒蘑菇。


颜色朴素的蘑菇并不一定安全,比如剧毒灰花纹鹅膏、裂皮鹅膏均为灰白色,与可食用口蘑极相似。


虫食无毒的蘑菇也可能致命,比如致命鹅膏成熟期常被蛞蝓啃食,但毒素对昆虫无害。


影视剧中用银器试毒并不科学,实际上毒蘑菇毒素大多不与金属银反应。


毒蘑菇经过高温烹煮并不能解毒,因为鹅膏毒肽耐高温,炖煮2小时仍具毒性。


毒蘑菇晒干后仍有毒性,晒干后,毒蛋白活性反而增强3-5倍。


野生蘑菇固定采摘点并不安全,因为毒蘑菇孢子可通过风雨、动物传播至新区域,往年安全地带可能出现剧毒品种。


蘑菇中毒如何急救?


误食有毒野生蘑菇也常被称为“舌尖上的生死劫”,掌握中毒急救方法可以降低死亡风险。


首先,立即催吐。服用温盐水500毫升,刺激舌根,重复至呕吐物清亮。


其次,保留样本。用洁净容器保存呕吐物及未烹饪菌体。


再者,立即就医。一旦有任何不适,应立即就医并同步联系当地疾控中心。


应记住:任何野生蘑菇都可能是披着美丽外衣的隐形杀手。预防毒蘑菇中毒,从拒绝第一口野菇开始,让科学认知构筑起生命的防火墙。